中新網寧夏新聞9月3日電 (李佩珊) 記者9月3日從寧夏科技廳獲悉,為解決寧夏中部干旱地區種植結構單一、水肥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機農藝節水技術融合度不高、優勢特色作物提質增效困難等問題,寧夏水利科學院2019年聯合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為核心示范區,實施了“中部干旱帶特色作物節水增效綜合生產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日前,該項目迎來驗收。
項目在園區引進蘋果、梨、紅棗優良種質資源40個,牡丹品種7個,飼用高粱、青貯玉米、黑麥新品種11個,豌豆、蠶豆、黃豆等新品種14個,篩選出特色林果優新品種5個、紫斑牡丹2個、優質飼草品種3個和特色豆類5個;提出蘋果、梨、紅棗、油用牡丹提質增效關健技術,建立青貯玉米+飼用高粱間作模式、飼草周年生產技術模式、干旱區特色豆類套種玉米種植模式,獲得純度較高的銀柴胡、黃芪優質種源種子并進行了育苗擴繁,提出旱區滴灌紅花、噴灌黃芩節水種植技術;建設智能化控制灌溉示范區1個,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建立核心示范區200畝,在同心王團鎮、原州區頭營鎮和張易鎮、涇源縣香水鎮、彭陽縣白陽鎮示范推廣優質飼草、特色豆類及多用途花卉面積8550畝;發表學術論文7篇,培養研究生4人,培訓基層技術人員12人,培訓農民642人次。
驗收專家表示,項目技術成果為緩解中部干旱帶水資源緊缺問題提供了解決途徑,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改善了區域水環境,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模式,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完)